2024年度总结

最近这几年,博客基本上都是年更了,忙于悠闲的生活,博客的事情自然权重就降低了不少,去年一整年也就更了一个年终总结,今年估计也不例外,因为今年开始会更忙了。

去年说实话其实也没做什么具体的事情,4月份离职后,把之前谋划了很久的创业项目开始正式推向正轨,但难度远超我的想象,那些创业大佬书中的所谓冷漠有了具象化的现实体验,也找了几个投资人,几乎都不太理解或者觉得投入太大而拒绝了对项目的投资。

到了7月份之后,基本上也没再去参加路演了,我的性格属于那种想要规划好一切再行动的,所以自然的去年几乎一整年的时间,都在进行所谓的规划和思考,但很显然的一个问题是,思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也没法给我的项目带来直接的投资,所以从这个情况分析来看,我需要更多的提升自己和了解世界,后面的几个月的时间,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在杭州各个景点四处游玩,毕竟来杭州掐指一算几乎有了七八年的时间了,除了西湖等几个极为著名的景点,其他的地方还都没去过呢,想想后面创业要忙起来了,不如先好好游览一下,就如俗话说:穷游富游不如少年游。虽然我离少年已经过去了十来年了,但心态还是要保持年轻。

中间也读了不少的书,其中最为经典的,大致就是《道德经》了,这本书读完也是花费了快两个月的时间,虽然字数不多,但是其内容含义,极为丰富。做人做事,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,读完之后,也相对来说减少了一些我的焦虑感,毕竟说真的一年下来感觉好像自己什么也没做,目标有种离自己越发遥远的感觉。不过好在我这个人没什么物欲,因此日常花销还挺低的,和朋友在杭州临平这边租个大三室,一个月平摊下来也不过就八九百的房租水电,压力也不大。

去年10月份,给自己换了个车,比亚迪秦L dmi,本来说想着换一个suv,但对比来对比去,想着还是省点钱留着创业比较实在一些,毕竟对于创业来说,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实际的地方。再加上之前买来的老奇瑞A3,轮胎老是漏气,而且也不太敢拿来跑长途,索性趁着国补换掉,还能拿个两万的补贴,所以这车算下来实际也就花了8.5万,性价比可以说挺高了,当然比亚迪车主专属的背刺虽迟但到,今年初就先降一万,随后再更新个智驾版,让我这个车龄不足半年的老车主的背是那叫一个疼。

如果非要说去年有什么长进的话,大概率是因为读完道德经吧,对于世界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层,渐渐的也开始放下了部分的所谓的执念,比如所谓的强迫症。以及最近思考出来的创业不是准备好再开始行动,而是行动和思考必须要同步。所以从今年5月份开始,停下之前的空想以及焦虑带来的作息混乱和日夜颠倒的问题,正儿八经的开始从简单的,可实现的部分开始执行自己的创业。

哦对,还有一个好消息,去年的也就是23年的总结中提到要戒烟这事,在24年1月1号的时候,开始了我的戒烟生活,把打火机一扔,烟灰缸一扔,开始了戒烟。中间经常买点瓜子啥的转移注意力,到了今天也算是过去了接近一年半的时间了,也没再复吸,虽然偶尔梦中还会梦到自己复吸的场景(哈哈,经常在梦中自己吓自己),但也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戒烟成功了。戒烟其实就两点:1是跳出吸烟的环境比如前面说的打火机和烟灰缸一扔。2是要坚持度过前面的一个月,这个时间点几乎是最艰难的一刻。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区间内复吸的。3是要对烟友合理的拒绝,戒烟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周边的吸烟的朋友会让你偶尔再来一根,要拿出十足的勇气拒绝。

当然关于戒烟其实还有挺多很好的别的方法的,我为啥选这个最有难度的方法,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减肥带来的心理因素,觉得自己能成功,但其实大可不必折磨自己,现在有挺多戒烟药和更好的一些戒烟的方法。

其实去年一整年吧,感觉自己好像什么也没做,游戏也没玩好,书也没读几本,电影也是没看几个,几乎天天起床就是下午三四点,然后想着这么晚了明天再说吧,然后又感觉自己好像做了很多的东西,想要输出但又觉得输出毫无意义。经常大脑在无限度的思考。

然后去年还是今年的某天,我在思考一个问题,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,我思考了半天,还是没有结果。因为我认为教育这玩意除了规训,以及给人类提供基本的交互功能,以及些许的筛选之外,好像其他的作用意义不是太大。尤其是针对于单个人的教育来说的话,几乎好像没什么意义。每个人都是一个极为固执的存在,即使因为你的语言短期的改变了自己的行为,但是其内核思想却难以改变。比如同样一句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完全不同的理解。这使得我经常性陷入了苦难之中,后来读了道德经之后,就更加的痛苦了。经常性的在问自己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,如果没有意义,那么老子为何要写出道德经教育后人,教员为何写出那么多文章教育民众和高知者。而如果有意义,为何世人仍旧如此的愚昧,即使是高位者,也只不过是聪明的愚者罢了。后面在玩deepseek,我提了这个问题,然后deepseek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。

伟人著书或许并不期待改变所有人,而是追求历史概率的突破:

即使90%的人未被改变,剩余10%的觉醒者也可能成为文明进步的杠杆。如马克思主义最初只影响少数知识分子,最终却改变了世界格局。

思想传播具有跨代际的复利效应。老子在春秋时期提出的理念,直到汉初“黄老之术”才被实践;毛泽东思想的某些观点(如“农村包围城市”)在当下仍被重新诠释。

读完它的回答之后,我便豁然开朗了,教育这玩意,只能从宏观场景来看,而如果从微观场景例如对于个体的教育,自然是违背其精神的。换而言之,最简单的就是世人都有其正确和错误的所在,正是因为所有人都有其不同之处,才能将这个世界不断的去探索,例如世界上第一个下水游泳的人大概率是个蠢货,因为它还不知道如何游泳,但是有数以千万计的蠢货也都下水了,自然会有少部分聪明人总结出水的规律以及如何不被淹死,之后将这一技巧传授下去。换句话说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宏观概率了,理解了这个之后,我对于那些较为愚蠢的行为,有了更高的容忍度,因为其实在某些时候,没人能说的准到底谁才是蠢货。

而从创业的角度来说,其实就更符合这个概念了,对于当前的社会体系来说,如果一个问题简单且容易赚到钱,自然是绝对不会让中底层人轻易触碰到的,会被上层人把持。只有一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,没人发现也没人认可的时候,这才算是一个机会,但也仅仅只是一个机会,在实现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,才有可能换取到所谓的胜利。用更简单的话来说,就是世界上99.99%的人都搞不明白你做的这玩意价值在哪的时候,你做的这个东西,才算是有机会去突破上层的封锁达成成就。比如说互联网这玩意,是因为那些玩石油,玩金融的大佬们看不懂这玩意的价值所在,所以才不会亲自下场搞。当然对于他们来说,用投资的方式去搞定往往确实会更简单更轻松一些,但是这样也勉强算是给了个机会,总比没有可能强,对吧。

但是上面我说的其实也不太对,因为我发现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,尤其是组织或者是人,都有极大的思维惯性或者说叫做路径依赖的玩意,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玩石油的企业,如果转行去做房地产可能会有戏,但是如果让它们的团队去做医疗或者互联网,那就会完全抓瞎。而即使是互联网企业,通常也很难跨越3个业务类型以上有较大的成就。例如腾讯做的好的只有社交和游戏,外加一个投资。阿里的则是电商和支付。字节则是头条和抖音(算法)。可以看出这之间几乎都有一定的关联性。不会存在说完全的跨界,而即使是头条和抖音,其内核也是基于算法驱动的个性化推荐体系,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算是张一鸣的“路径依赖”了。

我的另一个发现,则是人或者组织,不能老是玩虐菜局或者说是所谓的减少自我竞争,就比如苹果手机由于持续的高利润,即使是世界第一的市值以及把持住手机界极高的利润,在这些年也不再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表现了。intel因为amd的持续不给力,疏于对产品的研发,自12代之后在消费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持续走低,曾经市值是对手amd的十倍,现在反了过来,不可谓是不幽默。苹果的衰落虽然和所谓的“供应链”人才上位当ceo有关,但其实更多的就是因为玩多了虐菜局以及减少了自我的竞争,导致产品持续性的无法产生重大变革,如果没有19年对华为这种鲶鱼的制裁,我相信苹果到今年其实会变得十分的惨淡。再换回intel的话题也同样是如此,压着amd打了几十年,却掉以轻心不断推出没有竞争力的产品,被amd后来者居上,也可以说是很符合我说的这点了。其实创业也是一样的道理,不要看对方有多强,而是要把握好时机和不断的自我进取,自然会击败对手,除非对手能做到比你更好且不断的持续,否则现代的商业就是会不断的发生变化。其实聊到这里,正好最近在看孙子兵法,里面聊到的一句就是很有意思,说是故善战者,能为不可胜,不能使敌之可胜。故曰:胜可知,而不可为。,大致意思就是能打仗的人,先让自己不可战胜,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。因此胜利是可以预知的,但是不可以强求的。另外一句是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意思是善于打战的人,先让自己不会输,再让自己不错失打败敌人的机会。两句话结合起来的意思其实很简单,套用在ia大战中,amd就是那个善战者,先确保自己活下来,然后再思考怎么打败竞争对手,恰巧对手忽视自己和产品研发,恰巧自己经过多年投入研发有了不错的成绩,恰巧对方给了自己可乘之机,才有了amd如今的优秀成绩。

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,刘邦,教员,列宁等等。这些成功的人,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几乎唯一的因素,就是他们都一直在牌桌上,即使远逃国外,即使被项羽侮辱,即使不被团队信任下放外省,也要死皮赖脸的赖在牌桌上。这就是兵法所说的立于不败之地。而其他的一切尝试,则就是所谓的增加赢的几率。

扯远了,上面两段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:所以做创业就应该盯着行业第一搞,要做就要做最好的,做到行业第一之后,要开始强化内部产品的合理竞争,请注意是合理竞争而非内部互卷,这两者有极大的差异。前者是对产品的深度思考和产品对用户的价值不断提升。后者则是无意义的内耗,前者会让企业越发强大,而后者则会让企业分崩离析。另外再插一句,其实做创业这事,为啥要盯着行业第一搞呢,第一是预期问题,第二则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,就是目标朝着行业第一,和做一个小的行业水平的难度和时间,其实是差不多的。这里很喜欢套用苏世民的一句话: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,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,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。

所以我的创业项目,从一开始,就奔着干到行业第一去做,其实我也很有信心做到,只不过这个信心建立的过程,花了我大约一年的时间。我在这一年期间,其实也想了很多,那些历史上伟大的人,他们的人生中,大概率也会有一段与我类似的经历吧,在不断的自我怀疑和伟大的目标间徘徊。在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前的自我怀疑以及巨大的企业面前的自我渺小。直到后面我才逐渐思考清楚,巨大本身并不可怕,巨大相反是一种病症,一种如同克鲁苏神话中怪物的病症,这种病症会让巨大和伟大的敌人,不断的自我腐蚀,这时候,只需要轻轻的一点外力,它们自我内部就会分裂和互相攻击。

其实纵观历史也可以看到这一点,世界上那些巨大的国家,往往不是因为外部因素而崩溃的,外部因素只是一个小小的火花,而内部因素才是那充足的干柴。因此既要控制好内部的合理竞争,又要避免这种行为变成无效的内卷,属实是考验管理者的水平。

上面这段其实写的有点乱,因为本身这些话题随便捞一个出来我感觉我都能写上几千字,这也可能是因为过去一年期间主要做的是大脑输入内容的工作,而没有好好思考如何输出的工作。其实输入知识和想法后的最佳选择,应当是立即去输出,在输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查漏补缺,也会强化自身的记忆和理解,这块是我目前所欠缺的。

2025年了,算算自己也是27岁虚28岁的人了,古人常说30而立,小时候的电视剧也常说奔三,25岁之前一直觉得这些词离我都太过遥远,直到今年开始才有了确切的实感,但我更多的是希望接下来不断的自我挑战,以及对于创业的不断激情转变为不断强化的实际行动,希望2025年的我好运连连,也希望屏幕前的读者亦是如此